中国思想史的发展,绵延漫长,集几千年历史的精华,流派纷呈,“百家争鸣”尤其是在春秋战国时代,诸如儒家、道家、墨家、农家、名家、法家、杂家等等。而已儒家为代表的思想史上更是博大精深,在中国的历史演进过程中,在各个时代,以不同的派别,不同的表现形式,深刻地主导着影响着历史的发展。
孔子(公元前551——公元前479)。他是春秋时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。实际上是中国奴隶制社会以来人类优秀文化和思想的集大成者。孔子思想的中心是“仁”。
“仁”学内容大致有三:一是“孝悌”和“忠恕”,这是处理伦常关系的基本准则。“孝悌”就是父慈子孝、兄弟家庭和睦,尊老爱幼,服从名分。“忠恕”就是待人以诚,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。其二是“德政”、“礼治”和“教化”,这是对社会制度和思想而言。强调当政者应当“为国以礼”“政者正也”,所谓“上好礼,则民莫敢不敬;上好义,则民莫敢不服;上好言,则民莫敢不用情。”用现代语言讲就是:以法治国,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来教育引导人们的行为。其三就是“中庸”思想。“中庸”是待人处事的一种准则:做事情不能极端,要不偏不倚,调和持中。以上三方面对中国社会的政治、思想、道德文化及社会生活等方面都产生的极为深刻的影响,因而也是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,也是人类思想的精华。
孟子(公元前390年——公元前305年)对孔子的学说既有继承又有发展,主要表现为以“性善论”为基础的“仁政王道”和“民贵君轻”的民本思想。如孟子说“恻隐之心,人皆有之;羞恶之心,人皆有之;恭敬之心,人皆有之;是非之心,人皆有之。”统治者加以引导,施行仁政,人民有衣穿,有饭吃,是可以安居乐业,天下太平的。他一再强调,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”的思想,把儒家思想提高到空前的高度。后来人们以孔孟合称,代表了儒家学说完整的思想体系的形成。
董仲舒(公元前179——公元前104年)吸收了先秦以来各家学派思想,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体系,主要表集现为以“天人合一”的神学目的为基础的“君权神授”论。另外面向社会他还建立了一套“三纲五常”的理论体系。“三纲”就是“君为臣纲、父为子纲、夫为妻纲”;“五常”就是“仁、义、理、智、信”五常之道。这套理论奠定了政权、族权、神权、夫权为基础的封建宗法思想。汉武帝时,随着国力的强盛和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,为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,需要大一统的思想,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建议,从此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而绵延了两千余年之久。
由于董仲舒的学说与阴阳五行联系起来,后来就蜕变为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谶纬神学。王莽篡权及刘秀做皇帝,都利用了这种神学。从而使儒学变得神学化、庸俗化。而儒家从此也失去了它往日“独尊”地位,取而代之的是魏晋以后的玄学。
魏晋之时,玄学以王弼、何晏、向秀、郭象等人为代表,以道释儒,儒道结合,目的在于为门阀士族的统治制度造理论依据,他以老庄思想为基础,崇尚自然无为、达生任性、不拘礼法、生活放荡,以此表示对当政者的不满和消极反抗。
南北朝时期,佛教盛行。而儒学更处于次要地位。隋朝统一后,隋文帝派专人征集和搜罗儒家经典,进行分类整理,儒家经典于是开始又受到重视。
唐太宗李世民实习“仁政王道”的民本思想,利用儒学加强教化,齐风导俗、安定人心,轻徭薄赋,节己顺民,发展生产。他命颜师古、孔颖达等人考订注修五经(<诗>、<书>、<易>、<礼>、<春秋>)颁行天下。科举考试也注重经学,以经科专习儒经,进士也习儒典,这些都足以说明儒家思想在唐代的复兴与加强。中唐以后,以韩愈、柳宗元、刘禹锡为代表的一批文人学士,从儒学出发,创立“道统论”和“性三品说”,反对佛教学,韩愈向宪宗上《论佛骨表》,指出历史上凡是佞佛的国家,必然是个积弱积贫而又愚昧落后的朝代,因此迁怒宪宗而被流放岭南。
韩愈的“道统论”对宋代理学的兴起有着直接的影响。理学又称道学,他是在儒学基础上吸收佛道学说的成分,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家思想哲学派别,它创始于北宋时代的周敦颐、邵雍、张载及程颢、程颐兄弟。他们认为,在客观世界之外,存在一个无所不包无所不在的“理”,他是宇宙的本源。至南宋中期,朱熹发展了“性即理”学说,认定“理”先天而存在。人民必须遵守它。所谓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,引申为:一切现存的封建制度、秩序及伦理关系都是“理”的存在,从而否定人的主观思想的存在。朱熹的《四书集注》成为宋以后科举考试的依据,因此,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。程朱理学把伦常道德置于“天理”之下,灭绝了人的感性欲望,长期以来给社会造成了一种窒闷和压抑感。
明代中期,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社会氛围,人的心理状态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,这时产生了王守仁(人称阳明先生)的“心学”。而心学则把伦常道德关系建立在个人的感情欲望,利益和幸福的现实生活基础上。认为“心外无物”,“心外无理”,“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”,同时他还提倡“致良知”,“知行合一”和“知行并进”。他认为“良知”能帮助人们辩是非,判断真理,尤其是能教化人们冲破传统的束缚,不盲目的接受传统的教条框框。他的这些哲学思想,对明代中期以后的思想界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,著名的思想家李贽,黄宗羲都从他的心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理论营养。而且他的哲学思想的影响还远被日本接受,成为了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。
明末清初,社会产生激烈动荡,许多仁人杰士投入到反清复明的斗争中,出生入死,屡遭清廷迫害。他们痛定思痛,对宋明理学进行认真的检讨和批判。希望能从历史的演进中总结出民族性的精华,以唤醒民众的民族意识。他们对数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利弊关系做了深刻的总结。他们思想中一个共同的特点,就是对君主专制的怀疑和批判,对封建制度中极不合理的东西及落后意识的批判,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的儒学,我们也可以把它称为近代启蒙思想。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顾炎武、黄宗羲和王夫之。
顾炎武提出了“保国”和“保天下”这一命题。“天下兴亡,匹夫有责”,“亡国”是某家某姓皇帝的改朝易号,那是君臣之事,而亡天下则是整个民族的危亡,那是每个民族成员的事。黄宗羲建立了近代政治思想,他的《明夷待访录》对君主专制,进行了大胆的批判,设想了相当于近代西方议会的“宰相”(内阁、总理)理政和“学校”(议会)议事制度。被清政府列为禁书。王夫之的主要贡献,是建立了近代唯物主义哲学。他的《读通鉴论》主张“公天下”反对“家天下”,“天下非一家之私”,“一姓之兴亡,私也;而生民之生死,公也”。对君权制提出了怀疑和批判。然而,在满清的严酷统治下,这些思想被埋没了两百多年。而康有为、梁启超的“维新运动”,孙中山,章太炎领导的辛亥革命,都以他们的思想作为理论依据和推翻清廷反动统治的思想旗帜。
纵观儒家思想的历史脉络,其主流是可取的,其中的精华我们现在还借鉴吸收着,我们现在的文化,思想和道德观念,在一定的意义上都是儒家思想的延伸。了解这些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化自信,道德自信,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信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