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李良(河南省水利科学研究院)
精神是一个行业乃至民族的根和魂,是长期文化的积淀和未来走向的脉络。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,科学、求实、创新”的新时代水利精神,是水利人的“最美同心圆”,也是攻坚克难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的“集结号”。
新时代水利精神的文化底蕴
任何一种精神的生成,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:一是地理环境的孵化;二是历史文化的浸润。
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图腾,水大,龙能破浪前行;干旱,龙能喜降甘霖。中华民族选择龙作为图腾,既有对水的仰慕,也有对洪水和旱魃的恐惧。命之攸关,运之所系,中国文化的根,也注定要扎在水上。
中华民族要生存、发展,头等大事便是治水。《世本》《吕氏春秋》《淮南子》《史记》等对史前的想像描述,都是围绕水展开的;《女娲补天》《后羿射日》等神话传说和文学作品,也是围绕洪水和干旱两大主题进行创作的。中国这个东方巨龙要生存、腾飞,首先要做好水利这篇大文章。可以说,一部中国水利史,等于半部中国文明史。新时代水利精神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生成的,从水利实践中孕育而生,厚植于水文化这片沃土之上,是中华民族传统种种优秀精神在水利行业上最集中的反映。
新时代水利精神的历史内涵
追溯一种精神现象的“前世今生”,“最可靠、最必须、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忘记基本的历史联系”。
大禹“一去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”,李冰父子两代人投身都江堰一处水利工程,“召父杜母”两任官员专注“以广溉灌”一件事,杨贵修红旗渠几次下马几次上马。没有对水利事业的忠诚,怎会矢志不移?
孙叔敖“爵益高,志益下;官益大,心益小;禄益厚,施益博”,李仪址“有公无私,有人无我”。没有做人的干净,怎会凝心聚力?
大禹父亲治水获罪,自己挺身而出;林则徐流放途中,甘冒生命危险指挥堵口;当今水利人“不管有多难,一定要让农民兄弟姐妹喝上放心水”。没有时不我待的担当,怎会迎难而上?
从“左准绳,右规矩”、“行山表木,定高山大川”到“激光测距”、“卫星定位”,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,怎会有水利建设的一日千里?
从“疏川导滞”、“束水攻沙”、“贾让三策”、“河汴分流”到“上、中、下游并重,防洪、航运、灌溉和水电兼顾”,没有求实精神,怎会有江河的安澜?
从“壅防百川”、“鲧障洪水”到“梯级水库联合调度”、“四水同治”,没有开拓创新,怎会有治水思路的日臻完善?
这些从几千年中华水文化中长期积淀下来的优良品格,永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,一旦与社会思潮、历史需要相结合,便会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,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强大动力。
新时代水利精神的精神渊源
从大禹精神、红旗渠精神到南水北调精神,再到新时代水利精神,如果说水利精神的产生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,那么党的新时代伟大使命的呼唤,则是新时代水利精神产生的不可缺少的及时雨。
行业精神是行业形象所有构成中的核心,是一种浓缩的文化,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,是代表一个行业品位高低的靓丽名片。倡导培育行业精神,是塑造行业形象的前提,更是转变工作作风,打好节约用水、河湖管理、水生态环境保护、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和运行管护、水利脱贫攻坚战的现实选择。
新的时代、新的目标、新的使命,需要新的气象、新的作为、新的精神,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改革观、大局观、苦乐观,新时代水利精神基于历史,观照现实,是“最大公约数”,随着不断深化认知认同,必将为新时代水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。
(来源:中国水利报)